top of page

《透過動作教育促進全面性的發展》

「對任何人來說,身體是他最重要的所有物,是最能直接表達個人情感或動作的媒介。」

 

—  林絲緞《透過動作教育促進全面性的發展》

透過動作教育促進全面性的發展

文/林絲緞

藝術是另類且多元的表達方式,美術、音樂、舞蹈、戲劇等藝術活動涉及視覺、聽覺、動覺等多感官的應用,若能善加整合,不僅能活化教學情境,對教學效能的提昇也有莫大的助益。也因此藝術活動一直被特殊教育界廣泛運用在教學與治療中,但囿於教師本身在藝術知能層面上的不足,往往只能蜻蜓點水,無法深入藝術在特殊教育的核心價值,把握教學重點並提昇效能。

 

本人在「台北市藝術統合教育研究會」與自閉症學童、家長共處,所發展的藝術統合課程,是累積二十多年來從事身心障礙兒童舞蹈治療,所發展的實務經驗。以身體(造形)、節奏、空間、力度、關係等舞蹈基本元素與柔軟度、敏捷性、平衡感、協調性等運動屬性為主要訓練架構,配合學童的特質與需求,探討教育治療的實踐歷程對於學童身體意識、動能的影響以及身心復健的效益。

 

自閉症兒童由於情感表達與人際溝通的缺陷,需要實際的身體經驗去撞擊、碰觸,才能產生效果,加深記憶。他們的身體意識尤其薄弱,如:個人的身體意象、動作語彙,和他人互動的身體界限、關係與感受,以及情境與空間的意識。必須加強身體的操作,刺激神經總樞紐來學習;應用適當的運動策略舞動身體,以促進多面向的發展,如:身體的協調性與重心、著力點的轉換,移位與空間演變,速度、互相接觸呼應,儘管這些對他們而言都是蠻困難的。

 

因此在研究會的教學,除了強調身體功能、意識的發展與運動屬性、動能的表現,並結合繪本、故事或戲劇、藝術裝置活動做情境引導,加深實物、情境的印象與刺激語言及感受的表達;從認知到動作的發展,畢竟對任何人來說,身體是他最重要的所有物,是最能直接表達個人情感或動作的媒介。

 

課程的編排與進展是依學童的能力來統籌評估,如:身體協調、律動、模仿、即興能力、自我表達以及參與群體架構的能力,期望能讓孩子在學習中有趣味,有幸福感,進而提昇語言、溝通、情境辨識與狀況處遇等生活能力的成長。

『動作教育』 『舞蹈療育』理論與實際  

文/林絲緞

動作是人類最基礎的機能與能力。  

            

「動作教育原理」

動作教育的目標,簡單的說:動作教育就是動作的學習。基本動作能力、身體能力、身體周圍環境的探索、知覺運動能力和概念化、情緒發展、自我觀念、同僚關係,透過動作來進行學習。並促進其訊息,傳達機能或認知機能的發展,學習更富有創意地表現自己。               

 

動作教育不盡只是一種單純培育動作的教育而已(並非只是操練動作),它更是促進人類全面性、整體性發展的一種教育。               

 

在發展上呈現種種障礙的人,在考慮該如何教育他們時,必須透徹地了解他們所需要的究竟是什麼?這點非常重要。尤其重要的,或許是更進一步的健康與幸福感,它是所有行為發展的重要因素。                      

 

「調整結構、解放身心」

人體結構的筋膜是一種有彈性的組織,將骨骼、肌肉、關節連集起來,也會把一些不好,不均衡的習慣記(記憶) 起來。除了練習動作能力 ,連結藝術性是很重要,如自我表現創意、 感受到自己美的喜悅,自然就活化了身心靈,這也是我一直在研究的。  

- 2018/04/07
 

關於動作教育的幾點補充

文/許峰彰

動作教育所涉及的範疇廣泛,本會所強調的動作教育治療課程,是從人本的自然動作能力出發,透過舞蹈元素(身體、節奏、空間、力度、關係),整合感覺、認知、動作遊戲等策略來引導、訓練;在考量教學對象的生理發展和心理需求之下,意在提升學童身體能力、情緒管理與社會關係,兼顧機能性與表現性,進而開發其潛力與帶動成長。

一、為什麼透過舞蹈?

神經再生性

大腦依其功能可分成許多區域,彼此靠神經纖維相互連結。在大腦受創或是先天發育不全時,能透過外在的刺激而促進連結再發展,也就是醫學指的「神經再生性」。過去有研究顯示自閉症其大腦區域間的連結是比一般人少許多,而區域內的連結卻比一般人要複雜。透過肢體活動,結合藝術和語言等其他領域,可全面性的促進學童發展,從生理上帶來實質的改變。

動作與情感的連結

動作與情感密不可分:我們因為喜而手足舞蹈,因為怒而用力跺腳,因為悲而掩面落淚;人很自然地會用肢體來表達情感。然而,對許多身心障礙的學童來說,他們內心欲意表達的渴望與一般人無異,但卻不知如何適當的表達。透過生動有趣的肢體遊戲,搭配情境的引導與基本身體訓練,緩緩增加學童的身體能力與動作語彙,他們也能夠有能力、有機會自信的表達情感思想。

二、暸解、愛護、協助

教育與陪伴是截然不同的。陪伴主要是注意學童安全,有時與他們一同工作、遊樂;而教育則是直接考量學童的需求,針對他們的特質與需要去設計並執行活動。主要的目的在於提昇學童的能力、開發他們的潛力。對志工來說,在研究會會有許多的機會與孩子們相處。期盼志工能好好把握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豐富與深化個人的教育經驗與理念。

我們的孩子容易受當下外在環境的影響,如氣候、聲音、睡眠、課前的不順等。這時能即時瞭解與因應他們當下的狀況,是很重要的。因此除了參與課後的教學檢討,藉以增進對學童的暸解與處遇策略之外,平時花時間探索與覺察自我身心的狀況,與他人分享、交流並接受身體能力的培訓,才能更有效能的協助孩子。

藝術統合教育與治療

文/段健發

藝術統合教育,係結合文學、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藝術學科的教育型態。根據美國教育學者葛德納(Howard Gardner)在其著作《心智的架構:多元智力的理論》中,提出智力的七種形式:語言、音樂、邏輯─數學、空間、肢體─運動以及人際、內省的個人智力。藝術代表智力的各種形式,以及探索世界的不同求知方式。創造性的寫作能夠發展語言潛能,音樂教育培養音樂智力,視覺藝術及設計發展空間智力,舞蹈則促進運用肢體或運動的智力,戲劇可以激發個人的表演智力。卡爾‧羅杰斯(Carl Ransom Rogers)認為正確的教育乃是一種「全人(whole person)」的教育,包含認知、情感以及精神的層次。藝術正能夠幫助學生培養全人的心智,充分發揮人類潛能。透過藝術的學習能輕易的整合傳統的各個學科,以及觀念和注意形態。

    藝術統合教育的另一個理論基礎在於「藝術感通」(correspondence)。 藝術所涉及的聲音、色彩、形象、現象經過感覺與情緒的交互聯結,也能與人生的喜、怒、哀、樂產生關連。「藝術感通」係指藝術中的各個學科,如文學、美術、舞蹈、音樂等,彼此儘管透過不同的素材表現,表達的方式亦各異其趣,但所需醞釀的思考與情感確有共通之處。

  分科專業化的教學,固然能在某一學科領域深入,但是學童無法在單一的藝術學習中,獲得完整均衡的滋養以及經驗藝術感通的奧妙,此點缺憾正是藝術統合教育所能滿足者。

   「藝術治療」盛行於六○年代的美國,原本就是針對身心障礙者所發展出的診斷與醫療的策略;越戰期間美軍投入此一「不知為何而戰」的戰場,歷經漫長的耗損,大批身心受創的官兵返國,形成美國嚴重的社會問題。心理醫療界從藝術家的創作行為得到啟示,認為藝術創作的過程有助於人們的身心平衡與健康,因此倡導將藝術作為一種有效的手段,納入心理治療的領域。

    本會創會理事長林絲緞老師多年在舞蹈創作與教育層面上的心得,早就意識到藝術不僅是創意表現的活動,與人的身心健康狀況更有著密切的關連,因此她也深信各類藝術的統合與介入特殊教育,對於身心障礙者的療育有著決定性的功效與影響。精確的說,她所從事的舞蹈治療研究應該說是透過藝術所進行的「教育治療」活動。

    林老師以其長期從事身體教育的專業敏感度,所關心的是更為基礎與重要的身體操作能力,對她而言環境過於安逸與保護,反而限制發展,甚至成為身體機能退化的主因,也因此使她更為急切的呼籲特教界積極的檢視傳統就學、就養觀點的缺失,正視身體與動作教育的長期介入在殘障人士生涯規劃中的意義與效能。

    林老師說:「他們就是一定要看到、摸到、接觸到、聞到,才能學到。」文字本身是抽象的符號,脫離了實際的情境與感受,對於諸如自閉症等心智障礙兒童的學習是沒有意義的。本來我們的學習就是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能認讀文句並不必然導向文意的理解與應用,這個連結的歷程是複雜且漫長的。自閉症的兒童的困難是出在人際溝通上,我們在和他互動的過程終究要不斷的去試,去發掘看到有反應就要繼續的去掌握、強化。我們往往過於習慣性的用談話、書寫的方式進行人際的互動,面對這方面較為弱勢的學生而言,從他們的肢體語言入手更能有效的了解與協助他們。

    特殊教育的發展趨勢,已從「缺陷」的觀點轉移至「成長」與「優勢學習」的觀點。由於缺陷所帶來的特殊學習方式恰可為教育界提供啟示。當我們願意轉換視角重新去看待特殊兒童時,我們就會在有限中看到無限;障礙與缺陷中看到發展的可能性。缺陷或許不能改變,但障礙的程度是可以改善的,尤其是就社會適應層面而言。因此,教師更應設身處地,用心的理解他們的獨特性及需求,尋出合適的溝通互動之鑰,以協助其發展最有利的學習模式。

    助人與自助本為一體兩面,教學的回饋便來自於這種交互影響的歷程。換句話說,既然障礙的狀態是一種普遍性、無特定時空的存在,特殊教育工作便無異是一項自我挑戰,使我們更有機會去檢驗與鍛鍊自我的內在;既然各類特殊兒童的殊異性極大,我們在處遇的過程中,便更須深入觀察且觸及學生的內心世界,維持思考的彈性,發展多元的教學策略,從挫敗中培養智慧,避免過度的自我膨脹或自我否定,將教育的回饋定位在自我更新的層面上,以積蓄、建構更具能量的自我。

「孩子快樂健康最重要,有這些自然就有能量面對生活」。我們社會價值「主智」的偏頗與教育重點的失衡,往往令人扼腕。一些簡單、基本的道理,在極度功利取向中窄化了眼界,模糊了焦點;身體的能力不就是很根本的智能嗎?少了這一層,健康便只是一種空泛的概念。心智障礙學生對於傳統3Rs(讀、寫、算)的學習原本就不利,成人的教育偏執只會使情況更加的複雜化;他們其實需要更多的動覺刺激與愉悅的經驗,來增強體力與健康度,帶動身體能力的發展,且能避免腦部功能的退化。藝術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第四個R,融合視、聽、動等各種感官的藝術活動,確能為孩子們的成長提供積極與建設性的影響,在本會所研發的「藝術統合教育治療」的課程服務中已有卓著的成效與例證。

bottom of page